地点
诗文库 序
杭州径山寺大觉禅师碑铭 中唐 · 李吉甫
四言诗 出处:全唐文卷五百十二
如来自灭度之后。以心印相付嘱。凡二十八祖至菩提达摩绍兴大教。指授后学。后之学者。始以南北为二宗。又自达摩三世传法于信禅师。信传牛头融禅师传鹤林马素禅师。素传于径山。山传国一禅师。二宗之外。又别门也。于戏。法不外来。本同一性。惟佛与佛。转相證知。其传也。无文字语言以为说。其入也。无门阶经术以为渐。语如梦觉。得本自心。谁其语之。国一大师其人矣。大师讳法钦俗姓朱氏吴都昆山人也。身长六尺。色像第一。修眸莲敷。方口如丹。嶷焉若峻山清孤。泊焉若大风海上。故揖道德之器者。识天人之师焉。春秋二十有八。将就宾贡。途经丹阳。雅闻鹤林马素之名。往申款谒。还得超然自诣。如来密印。一念尽传。王子妙力。他人莫识。即日剃落。是真出家。因问以所从。素公曰。逢径则止。随汝心也。他日游方至馀杭西山。问于樵人。曰此天目山之上径。大师感鹤林逢径之言。知雪山成道之所。于是荫藉草。不立茅茨。无非道场。于是宴坐之久。邦人有搆室者。大师亦因而安处。心不住于三界。名自闻于十方。华阴学徒。来者成韨矣。天宝二祀。受具戒于龙泉崙和尚。虽不现身意。亦不舍外仪。于我性中。无非自在。大历初代宗武皇帝高其名而徵之。授以肩舆。迎于内殿。既而幡幢设列。龙象围绕。万乘有顺风之请。兆民渴洒露之仁。问我所行。终无少法。寻制于章敬寺安置。自王公逮于士庶。其诣者日有千人。司徒杨公绾。情游道枢。行出人表。大师一见于众。二三目之。过此默然。吾无示说。杨公亦退而叹曰。此方外高士也。固当顺之。不宜羁致。寻求归山。诏允其请。因赐策曰国一大师。仍以所居为径山寺焉。初大师宴居山林。人罕接礼。及召赴京邑。途经郡国。譬若优昙一现。师子声闻。晞光赴响者毂击肩摩。投衣布金者邱累陵聚。大师随而檀施皆散之。建中初。自径山徙居于龙兴寺馀杭者。为吴东藩。滨越西境。驰轺轩者数道。通滨驿者万里。故中朝衔命之士。于是往覆。外国占风之侣。尽此奔走。不践门阈。耻如瘖聋。而大师意绝将迎。礼无差别。我心既等。法亦同如。贞元八年岁在壬申十二月二十八夜。无疾顺化。报龄七十九。僧腊五十。先是一日。诫门人令设六斋。其徒有未悟者。以日暮恐不克集事。大师曰。若过明日。则无所及。既而善缘普会。珍供丰盈。大师意若辞诀。体无患苦。逮中宵。跏趺示灭。本郡太守王公颜即时表闻。上为歔欷。以大师元慈默照。负荷众生。赐谥曰大觉禅师。海内服膺于道者。靡不承问叩心。怅惘号慕。明年二月八日。奉全身于院庭之内。遵遗命也。建塔安神。申门人之意也。呜呼。为人尊师。凡将五纪。居惟一床。衣止一衲。无纩氎。不絺绤。远近檀施。或一日累千金。悉命归于常住。为十方之奉。未尝受施。亦不施人。虽物外去来。而我心常寂。自象教之兴。数百年矣。人之信道者。方悕畏于罪垢。爱见于庄严。其馀小慧。则生灭为心。垢净为别。舍道由径。伤肌自疮。至人应化。医其病故。大师贞立迷妄。除其憃冥。破一切相。归无馀道。乳毒既去。正味常存。众生妄除。法亦如故。尝有设问于大师曰。今传舍有二使。邮吏为刲一羊。二使既闻。一人救。一人不救。罪福异之乎。大师曰。救者慈悲。不救者解脱。惟大师性和言。罕所论说。问者百千。对无一二。时證了义。心依善根。未度者道岂远人。应度者吾无杂味。日行空界。尽欲昏痴。珠现镜中。自然明了。或居多灵异。或事符先觉。至若饮毒不害。遇疾不医。元鹤代闇。植柳为盖。此昭昭于视听者。不可备纪。于我法门。皆为妄见。今不书。尊上乘也。弟子实相。门人上首。传受秘藏。导扬真宗。甚乎有若似夫子之言。庚桑得老聃之道。以吉甫连蹇当代。归依释流。俾筌难名。强著无迹。其词曰。
水无动性,风止动灭。
镜非尘体,尘去镜澈。
众生自性,本同诸佛。
求法妄缠,坐禅心没。
如来灭后,谁證无生。
大士密授,真源湛明。
道离言说,法润根茎。
师心是法,无法修行。
我体本空,空非实性。
既除我相,亦遣空病。
誓如乳毒,毒去味正。
大师得之,斯为究竟。
何有涅槃,适去他方。
教无生灭,道有行藏。
不见舟筏,空流大江
苍苍遥山,成道之所。
至人应化,万物皆睹。
报尽形灭,人亡地古。
刻颂丰碑,永存涧户。
担板汉歌(有引) 明 · 德清
径山法窟,自大慧中兴临济之道,相续慧命,代不乏人。近来禅门寥落,绝响久矣。顷一时参究之士坐满山中,至有一念瞥地,当体现前得大自在者。惜乎坐在洁白地上,不肯放舍,以为奇特,不知返成法碍也。教中名为所知障,所以古云直饶做到如寒潭皎月,静夜钟声,随叩击以无亏,触波澜而不散,犹是生死岸头事,所谓「荆棘林中下脚易,夜明帘外转身难」,名抱守杆头静沉死水尚不许坐住。况有未到瞥地,偶得电光三昧,便以为得弄识神影子者乎?此参禅得少为足,古今之通病也。恐落世谛流布,疑误多人,因有请益者,乃笑为《担板汉歌》以示之。歌曰:
担板汉,担板汉,如何被他苦相赚。
只图肩头轻,不顾脚跟绊。
纵饶担到未生前,早已被他遮一半。
这片板,项上枷,浑身骨肉都属他。
若不快便早抛却,百千万劫真冤家。
行也累,坐也累,明明障碍何不会?
只为当初错认真,清门净户生妖魅。
开眼见,闭眼见,白日太虚生闪电。
乾闼婆城影现空,痴儿认作天宫殿。
要得轻,须放下,臭死虾蟆争甚价。
乌豆将来换眼睛,鱼目应须辨真假。
有条路,最好行,坦坦荡荡如天平。
但不留连傍花柳,管取他年入帝京。
舍身命,如大地,牛马驼驴不须避。
果能一掷过须弥,剑树刀山如儿戏
若爱他,被他害,累赘多因费管带
一朝打破琉璃瓶,大地山河都粉碎。
我劝君,不必担,髑髅有汁当下乾。
分身散影百千亿,从今不入死生关。
澧州药山惟俨大师碑铭 唐 · 唐伸
四言诗 出处:全唐文卷五百三十六
上嗣位明年。澧阳郡药山释氏大师。以十二月六日终于修心之所。后八岁。门人持先师之行。西来京师。告于崇敬寺大德。求所以发挥先师之耿光。垂于不朽。崇敬寺大德。于余为从母兄也。尝参径山。得其心要。自兴善宽敬示灭之后。四方从道之人。将质疑传妙。罔不诣崇敬者。尝谓曰。吾道之明于药山。犹尔教之阐于洙泗。智炬虽灭。法雷犹响。岂可使明德不照。至行湮没哉。惟大师南康信丰县。自为儿童时。未尝处偫子戏弄之中。往往独坐。如思如念。年十七。即南度大庾。抵潮之西山。得惠照禅师。乃落发服缁。执礼以事。大历八年。受具于衡岳希琛律师。释礼矩仪。动如宿习。一朝乃言曰。大丈夫当离法自静。焉能屑屑事细行于衣巾耶。是时南岳有迁。江西有寂。中岳有洪。皆悟心契。乃知大圭之质。岂俟磨砻。照乘之珍。难晦符彩。自是寂以大乘法闻四方学徒。至于指心传要。众所不能达者。师必默识悬解。不违如愚。居寂之室。垂二十年。寂曰。尔之所得。可谓浃于心术。布于四体。欲益而无所益。欲知而无所知。浑然天和。合于大无。吾无有以教矣。佛法以开示偫盲为大功。度灭众恶为大德。尔当以功德。普济迷途。宜作禘航。无久滞此。由是陟罗浮。涉清凉。历三峡。游九江。贞元初。因憩药山。喟然叹曰。吾生寄世。若萍蓬耳。又何效其飘转耶。既披榛结庵。才庇趺坐。乡人知者。因赍携饮馔。奔走而往。师曰。吾无德于人。吾何以劳人乎哉。并谢而不受。乡人跪曰。愿闻日费之具。曰米一升足矣。自是常以山蔬数本佐食。一食讫就座。转法华华严涅槃经。昼夜若一。始终如是。殆三十年矣。游方求益之徒。知教之在此。后数岁而僧徒葺居。禅室接栋鳞差。其众不可胜数。至于沃烦正覆。导源成流。有以见寂公先知之明矣。忽一旦。谓其徒曰。乘邮而行。及暮而息。未有久行而不息者。我至所诣矣。吾将有以息矣。灵源自清。混之者相。能灭诸相。是无二色。穷本绝外。尔其悉之。语毕。隐几而化。春秋八十四。僧腊六十夏。后二十日入室弟子冲虚等迁座建塔于禅居之东。遵本教也。始师尝以大练布为衣。以竹器为蹻。自薙其发。自具其食。虽门人百数。童侍甚广。未尝易其力。珍羞百品。鲜果骈罗。未尝易其食。冬裘重燠。暑服轻疏。未尝易其衣。华室净深。香榻严洁。未尝易其处。麋鹿环绕。猛兽伏前。未尝易其观。贵贱迭来。顶谒床下。未尝易其礼。非夫罄万有。契真空。离攀援之病。本性清净乎物表。焉能遗形骸。忘嗜欲。久而如一者耶。其他硕臣重官。归依修礼于师之道。未有及其门阃者。故不列之于篇。铭曰。
一物在中,触境而摇。
我示其元,不境不跳。
西方圣人,实言道要。
道要既得,何言惟妙。
我源自济,我真自灵。
大包万有,细出无形。
曹溪所传,徒藏于密。
身世俱空,曾何有物。
自见曰明,是谓至精。
出没在我,谁曰死生。
刻之琬玉,立此岩岫。
作碑者伸,期于不朽。
赠弟仁远入京四首 其一 元 · 惟则
七言绝句 押真韵
始余别家时,仁远从弟年才十七,今将四十矣。须髯戟张,言论有远志。以湘南教官满考,乘风为上国游。舣舟维扬,迂道来径山相寻。雨中,禅榻共灯数夕,既行,赠偈四章,以纪别思,以戒其速归。
虬须铁面岸纶巾,胆气粗豪语逼人。
二十三年不相见,却疑年少是前身。